自己發電自己用,低碳節能「綠」房子不怕斷電
屋頂加裝太陽能板,自己發電自己用,是張水田的建設公司獨步台灣所推的低碳建築。張水田自從搬進去住之後,如今夏季同期耗能減少三成,省電效果一等一。
張水田用日本電磁導熱的IH爐煮著素水餃,五十五歲的他說自己吃素三十年了。等著水滾開的空檔,他邊提起鍋子邊介紹,「這爐子有自動斷電系統,不會空燒。現在失智這麼嚴重,萬一爐子開了,人卻忘記,肯定釀災。」
十九年前他遷居澳洲,看到澳洲房子內部設計成「無火建築」很是驚豔。張水田是建築科班出身,從工地主任一路往上爬,二○○二年回台灣後,擔任低碳健康生活基金會執行長,身兼冠奕建設副董事長,始把防災、節能等概念導入建案,學起澳洲無火建築。
這幾年冠奕建設在桃園、新北推出的建案──深耕系列,無火、太陽能和雨水收集器已是標準配備,深耕十期、十一期共二百二十戶,與信義區超級豪宅──陶朱隱園,更是台灣唯三拿到碳揭露認證的建築。
預防氣爆案複合性災難
無火建築相對安全
「日本一九九五年阪神大地震,當時發生在清晨六點,不少人正在煮食。結果地震後接著火災,成了複合性災難。那之後,日本的都市建築跟著改變,也走向無火設計。」他笑著說自己的老婆一開始也不習慣,用了四年,烹調毫無窒礙,也沒有引發家庭紛爭。
「但一開始推,我們同仁都怕這樣的房子賣不動,和一般人烹調習慣差太多了。」直到四年前高雄氣爆,張水田人在加拿大就接到同事電話,同事誇他早預料到天然氣潛藏公共安全問題,無火建築相對安全,「但我只覺得悲哀,要出事了,大家才會放在心上。」
無火爐具靠的是電力,在台灣,能源穩定性已是爭論不休的大問題,一個房子吃電這麼重,會不會耗能又不穩定?對於這問題,張水田笑得神祕,似是早有準備。
他拿出自己的電費單:一三年,他七月到九月用了二千瓩電力,瓦斯費一個月七百多元;搬進自家建設公司蓋的房子後,坪數增加,生活習慣與人口數不變,如今他夏季同期耗能只剩一千三百瓩,還少了天然氣費用。
問他怎麼能源使用不增反減?他拾級而上,到了頂樓,原來每戶樓頂都有四到五片太陽能板正反射著豔陽。樓房加裝太陽能板並不稀奇,這幾年政府補助太陽能發展,不少建築在設計初期便會把太陽能板放進去,但冠奕蓋的房子特別之處,在於把太陽能發電儲存起來,以直流電方式提供家戶使用,少了電力轉換運輸的耗損,能源效率高達一○○%。
張水田指著屋內和一般建築長得不同的插座說,那便是直流電插座。而樓頂的太陽能,就這樣接到自家裡頭直接用。
自己發電自己用。張水田解釋,現在推廣太陽能的模式,主要是透過躉購費率吸引民眾出租屋頂加裝太陽能板,發電後回售給台電賺取利潤,「但太陽能的補助都是全民負擔的,且能源傳輸、轉換成交流電的過程還會有耗損。」一來一往間,台電送到民眾家的五百瓩,背後其實得花八百瓩的發電成本。
他嘆一口氣:「不如自己發多少用多少,不夠再用台電的,自己就是一個微型電廠,核電什麼的問題都沒有了。」加上直流電電壓僅二十四伏特,相對安全,「國外不是常常有手機充電結果爆炸嗎?如果是用這種直流電充電,電壓低,就不會有爆炸發生。」
自家設微型電廠更省
太陽能設備約四年可回本
目前冠奕位於鶯歌地區的深耕十一期建案,四十戶獨棟集合式住宅全部配備內建的直流電系統,即使台電跳電,室內使用直流電的冷水扇、電燈全都不會斷電,是台灣第一個如此設計的社區。
另一個坐落在桃園八德的深耕十期,因為屬於公寓大廈,只能在頂樓公共空間裝設太陽能板,因此發電量全供公設使用,「像去年八一五大停電那時,我們的照明、電梯都還能運作。」
「○三年深耕系列開始推,那時光電板成本還太高,一瓩大約要價四十萬元,所以我們多是加裝太陽能熱水板。現在一瓩大約十萬元,技術也到位,所以才有機會大規模用在建案裡。」
張水田說,雖然加裝太陽能等設備會墊高建築成本,「一瓩的成本,扣掉補助大約還要八萬,加裝IH爐大概要三萬,但少掉天然氣瓦斯管線費用一戶四萬元和後續耗能支出,大約四年就回本了。」且太陽能板還有廠商保固十年,維護也不用擔憂。
走出屋子外,每戶陽台都有種滿植物的薄層綠屋頂,就能讓室內溫度下降五度左右,減少室內空調的使用;外頭公共空間則種滿台灣原生種的植被,綠意盎然。「那邊還有鳥巢,那不是我們裝的,是自己來築巢的唷。」
不僅太陽能板,張水田下一步預計要把「發電玻璃」和建材一體型太陽光電(Building-integrated photovoltaics),導入未來的建築中。